025-86883033
artner在《Hype Cycle for Infrastructure Strategies》中认为,超融合已进入到产品的生产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这标志着:一方面主流采用需求开始激增,超融合迎来广泛的市场适用性;另一方面,市场竞争逻辑发生改变,供应商的竞争能力标准会趋于明确。
事实的确如此,随着超融合愈发被用户所接受,以及在私有云市场的突飞猛进,超融合市场正在加速开启新的市场格局。因此,超融合市场未来拼什么?什么才是未来市场竞争的王道?除了产品之外,其他哪些因素在市场中会起到关键作用?
正如浪潮数据云计算总监庞慷宇所言:“超融合已经从价值型市场转向海量复制型市场,这是产品发展成熟之后的必然。未来的市场,将是产品技术、品牌、交付服务、渠道等综合能力的比拼。”
超融合≈私有云?
在多云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私有云在行业用户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关键角色,乃很多行业用户构建多云生态和环境的基础。因此,私有云在未来依然会是行业用户建设的重点。IDC就预计,到2026年,公有云和私有云在整体基础设施占比将提升到66%,二者都会迎来高速增长。
在私有云的建设中,超融合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也发生了悄然变化。过去,超融合凭借弹性扩展、管理便捷、简单易用等优点,以服务虚拟化场景为切入点,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私有云建设的选择之一。
如今,超融合产品日臻成熟与完善,以及整体交付、本地化部署、安全性等天然优势,与行业用户对于日渐前列的业务敏捷化、资源服务化、交付一体化和绿色节能等需求愈发契合。因此,基于超融合的私有云项目成为很多行业用户的主流选择,业界甚至认为超融合与私有云可以画上约等号。
“超融合的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合私有云建设。未来,超融合与私有云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庞慷宇直言不讳。
事实上,私有云的巨大市场吸引着各种供应商参与其中。以中国市场为例,IDC预计未来2-3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私有云市场,多家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纷纷下场,涉足私有云市场。不过,公有云服务商的技术逻辑和路径,却与大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供应商和专业HCI供应商大相径庭。
公有云服务商或者互联网公司的思路是自上到下的技术下沉路径,意图构建起以服务目录为核心的私有云平台;而大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供应商和专业HCI供应商们,则是采取自下向上的路线,构建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私有云平台。
“不能说哪种技术路径孰对孰错。自上到下的技术路径非常适合大型云平台项目,中台与平台紧密集成,相对缺乏可复制能力。”庞慷宇介绍道,“而基于超融合的私有云,则很利于构建资源管理为中心,可以帮助不同类型用户迅速实现多资源统一运维与服务、统一计量、统一管理等,这是很多二三级、海外市场所急缺的。”
产品会“卷”到新高度?
不可否认,在过去硬件同质化的时代,超融合最大的创新方向在于软件。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原生等应用的兴起,异构计算、DPU、容器等技术加速融入超融合的架构体系之中,超融合产品软硬协同创新的大周期加速开启。
业界认为,虽然超融合市场日趋成熟,但并不会减慢产品的创新速度。相反,面对行业用户数字化转型不同场景的诸多新需求,超融合产品将“卷”到新高度。超融合在新架构、新场景、新软件栈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市场竞争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产品的差异化能力。
首先在架构层面,一个类似乐高的组合式架构一定是超融合厂商在未来的发力点。如今,很多行业用户的应用场景今非昔比,AI应用的兴起以及多场景的差异化,对于不同计算与存储资源的灵活需求成为大势所趋。过去,超融合架构之所以被人诟病,就是因为不能独立扩展计算和存储资源,而可组合式架构则能够带来最大的灵活性。
以浪潮最新的G7系列超融合一体机为例,不仅实现了x86、ARM以及其他芯片架构的多元异构计算资源池化、统一调度与管理,还为用户提供计算密集型、计算存储均衡型、存储密集型、边缘型、AI型等多种机型,致力以最广泛的覆盖能力来灵活支撑不同场景的需求。
“很多用户都会要求计算与存储独立进行部署,越大规模对于独立部署的需求就更高。”庞慷宇介绍道,“这对于超融合的架构极具挑战性,特别分布式存储,既需要能融合部署,又能够独立部署在物理节点上。”
其次,用户对于性能的极致追求,会推动超融合产品走向深度的软硬协同,从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环境实现深度优化,从而为用户带来极致的性能体验。
例如,浪潮G7系列超融合一体机是率先采用英特尔最新一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超融合产品,性能提升了61%;InCloud dSAN NVMe专属定制的加速引擎、全栈RDMA、vhost-user与SPDK技术、智能网络引擎等技术,从各个环节全面提升超融合产品的性能,使得三节点性能突破百万IOPS。
庞慷宇认为:“在金融、医疗、大型企业等私有云环境中,业务规模都不断增长,像核心ERP、HIS、OA等对于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本质上,这需要超融合实现软硬件的深度优化,提供强大的算力、分布式存储能力和分布式网络能力。”
第三,云原生应用的兴起,给很多行业用户带来现实“困境”,超融合产品需要在软件栈进行大胆创新,帮助用户解决容器应用遇到的运维、安全等难题。
众所周知,容器等云原生技术使用场景广泛,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互联网企业以及一部分金融企业,具备强大的开发能力,使得这些用户率先在业务场景中广泛部署容器应用;但其他大部分行业用户环境往往以虚拟化环境为主,并且不具备互联网企业的开发能力,使得行业用户面临容器往往是“想用而不敢用”的心态。
事实上,业界一些虚拟化厂商也推出了在虚拟机中部署容器的方案,但业界普遍认为这种架构方案属于过渡性质,很难真正帮助用户加速云原生应用。因此,超融合需要能实现虚拟机+容器的一体化管理运维。以浪潮G7系列超融合一体机为例,其整合“容器+虚拟机”双引擎,业内首创超融合一体机内置弹性容器功能,将容器与虚拟机拉齐到同一资源层次,使容器与虚拟机并行运行、不相互承载,且共用管理平面、网络模型和存储空间,带来更兼容、高性能、更安全的容器使用体验。
“在私有云环境中,容器暂时还充分没用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用户认为自身没有容器化的能力;二是应用开发商的应用很多没有进行容器化改造,并且不同应用开发商在容器化改造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K8S。这很容易造成应用实现越多容器化,用户就需要运维越多K8S的局面。”庞慷宇介绍道。
因此,针对私有云的容器环境,浪潮的解决思路是在超融合实现统一的K8S和底层镜像管理平台,以应用为单位提供一套K8S,为未来私有云环境的应用容器化改造带来充分保障。
“浪潮在三年前就确定了‘容器+虚拟机’双引擎的架构路线,在实现产品化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技术挑战,包括容器镜像如何快速解压缩、私有镜像库如何使用、内容库如何统一使用等。”庞慷宇补充道。
可复制能力将是市场胜负手
Gartner预测,中国超融合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23%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30亿美元。
超融合成为市场主流需求,带来持续增长的市场规模外,也让市场竞争的逻辑产生了微妙变化。庞慷宇坦言,超融合正在从价值导向型市场快速转向海量复制型市场,一体机打包交付将成为大势所趋。
因此,可复制能力将会成为影响市场的胜负手。如何理解可复制能力?在庞慷宇看来,可复制能力就是超融合厂商在产品能力、交付能力和生态能力的综合体现。“产品力的强弱天然决定了是否可复制,而快速交付能力的核心在于能否产品能否稳定运维,稳定运维的关键又在产品力。”
以浪潮G7系列超融合一体机为例,浪潮在这一代产品中不断强化和丰富私有云的产品力,提供了涵盖云管平台、容器平台等数十种可选方案产品组合,以及容器云、超融合、虚拟化等多样化服务;在生态方面,浪潮G7系列超融合平台统一提供标准VVDK备份接口,并与绝大多数主流备份厂商对接互认证,持续降低产品使用门槛和提升应用场景。
“目前,浪潮超融合已经交付了近万家客户,涵盖金融、能源、交通、医疗、教育、企业等多个行业,并且在主流超融合厂商中已经实现了连续十二个季度增速第一。我们相信,随着G7系列超融合一体机的推出,浪潮会为超融合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庞慷宇最后表示道。